系统公告

2015-07-26华夏姓氏家谱常识(四)

来源:华夏谱志联盟
 

   靠不住的家谱

    《南方周末》上发表了葛剑雄教授的题为《靠不住的家谱》的文章,说“近年来常从报上看到一些某某名人第几代后人在某地发现的消息,根据都出于他们自己保存的家谱。稍作分析,就能发现漏洞百出,不是误信了前人作的假,就是当代人为了某种需要故意以假乱真”。说得好,这样的文章早就应该发表了。

     家谱的前身叫谱牒,是西周春秋时为封建领主们编制的。从战国起社会本已进入地主制,可东汉后期领主制又来个回光返照形成了门阀制度,所谓“谱学”又盛行起来,《隋书·经籍志》在史部里还开设了专收家谱族谱的类目。隋唐以后门阀制度虽告衰亡,但在思想意识上讲究家世、借祖上之显贵为自己贴金的事情仍不易清除。于是阿Q之流动辄会说“我的先人比你阔”,修谱之举到解放前还未断绝。现在见到的家谱,包括明清时修的以及进入民国后修的,都是这种产物。

     这种家谱一般都有两部分。后一部分占的篇幅多,记载得也翔实。如第一代某某娶妻某氏,生了儿子,长子某娶妻某氏,又得儿子,次子某某娶某氏又有儿子,……这样一代代写下去,有的还记上女某某适某某即嫁给了谁,有的除名某某外还记上字和号,有功名的如中了举人进士做了什么官当然也必记不漏。这一般都是可靠的,不会无中生有,但一般也只是从明代晚期甚至从清代开始,这开始在某地安家落户的第一代还得了个名称叫“始迁祖”。抗日战争爆发时我随父母回到过江阴西乡的黄家坍老家,看到清末修的《黄氏家谱》,记得始迁祖某某是在明代初年从江西迁来的农民,实际上是逃荒逃到了长江江边当时还荒僻的地方以谋生。

     逃荒的农民哪有携带上代家谱的,弄不好连字都不见得认识。可家谱上在始迁祖之前的第一部分居然还从远祖写起。如我们的《黄氏家谱》就以战国时的春申君黄歇为远祖,以后的记得有西汉时的循吏黄霸,北宋时的大诗人黄庭坚,还有个元朝的文人黄溍,当然还不止这一些,苦于其时我只十三岁,历史知识少,其它统统记不住了。不过黄巢是肯定没有的,因为原先认为他是大强盗头;南宋初跟随过赵构的宰相黄潜善也与敝族不相干,因为他是奸臣。至于黄歇、黄霸、黄庭坚、黄溍这些黄氏先人之间的世系,好像这部《黄氏家谱》上并没有讲清楚,不像始迁祖以来那么班班可考。画像倒是有的,记得黄溍的衣冠就颇为特殊,大概是仿元朝的服饰吧,所以我才记住他的名讳,后来看到《四部丛刊》里有他的《黄文献公集》,才知道他真是个名人。只是其时并无照相技术,战国以至汉代的黄歇、黄霸也不可能真有画像传下来,无非是想当然地画一画而已。黄姓如此,其他各姓也不会例外,他们家谱上的第一部分始迁祖以前的列朝名人,大体上也是什么编造出来的。

     1956年,因公到北京,在干面胡同当时的中科院宿舍见到张政烺先生,闲谈时张先生讲到了旧社会编造家谱的事情。说当时有一种专以包修家谱为业的人,是多面手,还备有一副排印书的木活字,从家谱的编写到用木活字排版印刷,最后装订成书,能一手包办完成。这种人当然有技术,同时也有点文化,能用半通不通的文言文给该姓的名人和地主老财写篇家传、寿序之类。始迁祖以前的名人如有旧本可据当然很好,没有,就靠他们来编造。

    怎么编张政烺先生没有说,我想无非也是用些通行的姓氏书吧!早一点有元明时编刻的《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之类可用,晚一点可用明万历时凌迪知编刻的《万姓通谱》。还有一部更易得的叫《尚友录》,是明天启时廖用贤编的,在清代直到民国时还流行,我小时候就买过这书的石印小册。《尚友》者,用今天的白话说就是向前贤学习,所以《录》上面记载的各姓列朝人物无一不是名人,包修家谱时要编造始迁祖以前的人物,拿来一翻便得。我猜想敝姓《黄氏家谱》上那些先贤从黄歇到黄溍,当即是从这《尚友录》上抄来的;否则,黄溍的名气毕竟不能和黄庭坚等相比,没有《尚友录》之类的工具书,凭修家谱者的这点文化是不可能知道的。

     也许以上这些修家谱的知识偏了点,有点像考试中出的偏题怪题,以致某些以通晓文史自诩者未必都知道,于是难免发生如葛剑雄教授所指摘的这类荒唐事,闹点这类的笑话。葛教授指摘的都发生在近年,我记忆中在“文革”前60年代初也已闹过一次,是某老教授发现南宋末年抱了小皇帝赵昺跳海殉国的大忠臣今江苏盐城人陆秀夫,原来还是大诗人今浙江绍兴人陆游的孙儿,当时也在报纸上喧闹了一阵子,其根据就是他看到了陆姓的家谱,相信了上面的那些胡言乱语。这位老教授还是颇以熟悉清代诗文掌故自命的,遗憾的是他怎么没有看过黄宗羲的集子。这位人称梨洲先生的黄宗羲是浙江余姚人,和我们江阴黄家并非同宗,但因为是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他的集子我倒是看过的。在他的《南雷文定》三集里有一篇《淮安戴氏家谱序》,就毫不客气地指出:“天下之书最不可信者有二,郡县之志也,氏族之谱也。”四集里还有一篇《唐氏家谱序》,更进而分别了始迁祖以下之可信与以上之多出伪造。这位黄宗羲先生生活在三百年以前,已有这样明快的识见,今天某些文化人倒糊涂起来,未免太说不过去了。

    当然,这些伪造了祖先的家谱今天见到了也不必丢弃,更不能学破“四旧”的办法付之一炬,还是要把它收藏起来,有些图书馆还给馆藏家谱编了专目,这就做得很对。因为始迁祖以下的仍是可信据的资料,今天研究人口迁移、族姓分布等问题都用得上。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