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7-29如何让修编的家谱更有历史价值

来源:绍兴市家谱协会会员 作者:徐华仁

    古代,全国诸氏家谱(宗谱、族谱、世谱、家乘等)约于唐朝及以后始编。尽管有北宋时期的欧阳修等一批名人设计启编的家谱格式各有不同,但其渊源大多载之明晰。给后裔续修提供了可靠依据。对各氏追根朔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世纪之交,开始印证“盛世修家谱”的事实。全国出现了续修家谱的氏族。近年来,我市的部分支族也陆续始修。譬如潘家陡的《古虞宋氏宗谱》、下管的《管溪徐氏宗谱》、保驾山的《会稽苞徐世谱》、丰惠的《刘氏宗谱》等续修家谱已先后问世。推动了上虞修谱热潮的兴起。

 

    笔者浅知,修编家谱的作用和意义,主要在于发展家族文化,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经翻阅已问世的续修家谱了解,都有优点、也有不足。概括而言,一是新载入的后裔征集范围对象有广有狭。如有的新修家谱把同一乡镇同一姓氏渊脉,以及迁徙外地的同一渊脉的后裔全部(除查不到的以外)征集纂入,人数达数千人。这样有利于同一氏族家谱的衡接和合并。有的却只征集纂入同一乡镇氏族的一部分支派后裔,人数只数百人甚至数十人。由于不齐全,不能反映该氏族的整体情况。二是新载内容有多有少。又如有的在新纂部分,模仿派出所户籍册的记载内容,有的只用世系表格式进行续纂,这样都不能完全正确反映该家族的升沉、荣辱、变迁、繁衍等情况。三是新修家谱,缺乏创新的内容,如有的抄袭老谱格式,只载男性不载女性,这与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相不融等等。

 

    已故的毛泽东主席早就肯定:“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可以为人文、地理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因为家谱是最可靠的家族文字档案,是很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求把家谱修编得更好些,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认识修编家谱的作用和意义,都来修编家谱

 

    古代,皇帝唐太宗,早就把家谱看做是流芳百世,传之万代的美作。现在,已把家谱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三大重要支柱(国史、方志、家谱)之一。家谱是整个文化丛林中的一棵大树,又是我国特有的家族文化遗产,它能把千子万孙载其渊,记录着一家一族的祖源宗本、世系繁衍、迁徙分布、社会地位、人物情况等方面的资料。对历史和社会经济的深入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增进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对个别妄图分裂的小人是极佳的警世宝鉴。由此可见,修编家谱,既是一件荣宗耀祖、增进团结的好事,又是一件对社会作贡献的大事。

 

    二、要进一步创造修编家谱的环境和条件,尽快修编家谱

 

    近百年来,由由于社会的原因,改变了过去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传统习俗,长期失修,加上“文革横扫”原因,造成了部分人甚至有的老人对什么是家谱,家谱有何用既不了解,又不重视。所以我们首先要大力宣传修编家谱的作用和意义,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求配合和支持;同时要选择有德行、有才能的中老年人担任业务主编,要动员仁善的老板慷慨资助,保证必要的资金;要争取当地村、镇领导给予大力的支持;要发动广大族内乡亲积极的参与;还要千方百计从民间或各级图书档案部门找到旧谱,作为接纂的依据。

 

    三、要尽量完善家谱的要素,使新修编的家谱更有历史价值

 

    古代所编的一宗完整的家谱要素,应该能对其家族的起源、生息、升沉、荣辱、变迁和繁衍的真实反映,成为最可靠的文字档案。我们只要把握了这些要素可简可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建议可在不带政治色彩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和调整部分,有利于推进继续发展进步,以提供后人研究。

 

    一是在总牒部分可以辟载一篇《概述》。《概述》主要记载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社会经济、教育文化、人口卫生、百姓的衣食住行等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可以插入部分对比性的照片,以照应变化。

 

    二是在族内新载入的后裔中,对著名的、于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仁人善举,可单独立传辟载于总牒中,以供传承其道德精神。

 

    三是对其一般仁人的善举,入任过村长等职务、工程师等职称、部队三等功等,除了“职业”以外,均可载入个人栏目下,以突出家谱的“家”字,体现族内的荣耀。

 

    四是鉴于时下实行计划生育,有的在续修时,把女性与男性一样专列个人栏目,准备以后世代延续。此种编法只能延续二、三代。否则、久而久之,会造成氏族混杂,影响中华名族特有的家族文化。要不,只能以男性为主线的编法,才会永久存在的。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都来修编自族的家谱。完善要素,使新修编的家谱更有历史价值。

 

    (作者简介:徐华仁,男,19422月出生,大专学历,历任上虞市长山中学教师、长山乡副乡长、东关镇保驾山村党支部书记。退休后从事村志、家谱的编写工作。绍兴市家谱协会会员。)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