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7-30《中华琅琊王氏通谱》绪论

来源:谱志联盟网 作者:王晓家

    木有本,水有源。通谱之叙,即为寻本求源也。由此,上统下系,条分缕晰,代代传承,叙之于宗谱,以激励后人。由此,重新撰修《中华琅琊王氏通谱》,势在必行,意义十分深远。

 

一、由谱学研究谈到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衍变发展源流

 

     从大的范畴讲,谱学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补充和发展;在某些方面,谱学研究又是史学研究的基础。譬如,《世本》、《史记·世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二十四史》中的许多志、表、纪和人物传记,史官除了取自当时国家流行的档案材料和对当时时事的考察采撷外,有不少来自当时的谱牒。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修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必须严肃而认真地去做。也就是说,修谱工作的开展,应以对历史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历史资料进行广泛搜集、整理、比较、考证、甄别,从而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之最大限度地符合历史真实。在这一工作进程中,当正史即国史与谱牒发生矛盾的时候,当然要以正史为主,但要找出原因。这又不是绝对的。因为有时正史记载是依据谱牒而叙述,因此,在正史、谱牒与新发现的文物史料以及历史上的记载与碑版等实物记载在诸如辈份和生卒年月差别较大、重名人物发生矛盾时,就需要认真审视对待了。

 

    从特定意义讲,谱牒虽对正史有所补充和发展,但毕竟不同于正史。一般官修的正史记载,史官除了对皇族和礼仪有所忌讳外,对一般人物立传,大多比较真实可信;而在谱牒撰修方面,则往往出现为亲者讳或因避祸而语焉不详,并且拉名人入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所以,在撰修过程中,就要认真甄别其真伪了。再就是有些谱牒的撰修者和研究者,因受文化水平和史料限制,往往对历史时代的变迁和郡望的形成没弄明白,所以改变了历史,把郡望形成和姓氏源流先后次序弄颠倒了。譬如,有关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的关系问题,本来史有所征,已成定论。

      

    查史籍,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号称始皇帝,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嗣后,汉朝开国,始有郡望。那时,随着儒家经学的发展,所谓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只有在那种特定的历史时代和情况下才开始出现。

 

    考察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共同开基创姓始祖为周灵王太子晋即姬晋也,后人遂改姬晋为王子晋。对此,史有所记,谱有所叙。

 

     据《国语》、《逸周书》、《风俗通》等文化典籍记载:王子晋幼有盛德,十五岁参政,德才兼备,遂名扬天下,成为楷模。后因京都洛阳的谷、洛二水相斗,将毁王宫,在疏与导问题上,父子两个做为君臣关系,发生争执。争执的最终结果,子晋公被废为庶人,由他弟弟姬贵登上王位,是为周景王也;而子晋公遂成为平民,落籍洛阳缑氏山一带。其子宗敬,东周官司徒,后避难于平阳,因系王家之子,时人号曰王家,便以此为姓。八世孙王错,为魏将军。错公传子王贲,官中大夫。贲公传子王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王渝),官上将军。谕公传子王息,官司寇。息公传子王恢,朝廷钦封为伊阳君。

 

     恢公传子王永,这是宋人汪藻撰修《琅琊临沂王氏谱》于别谱所载,而宋人欧阳修、宋祁撰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王元,清初至乾隆年间人王国栋和清末光绪年间人王庸敬分别于不同时代修谱均作王亢,今参照《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逸周书》、《国语》、《元和姓纂》、《楚辞》王逸注诸书。永公传子王颐,遂卜居频阳东乡即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美原镇西南。

 

    至此,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上祖籍贯变迁便由河南洛阳避周难于山西平阳(东汉人王符《潜夫论·志氏姓》所载),又由山西平阳迁居陕西频阳东乡。

 

     颐公传子王翦,为子晋公十六世孙,仕秦,官大将军,与其子王贲均为秦朝平定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功臣宿将。翦公之孙王离,是王贲的长子(贲公还有次子王武),在距鹿之战中为西楚霸王项羽所败被俘,遂杀身成仁,殉国。至此,从子晋公到离公,共传承十八世。

 

    离公生有二子:长子王元,次子王威,兄弟二人在秦末战乱中为避国难,一起由频阳东乡迁居琅琊皋虞即今山东省即墨市温泉镇皋虞村。

 

    王元为琅琊王氏开基始祖,传四世至西汉著名经学家王吉,字子阳,史称王阳,官谏大夫,致仕即退休后,迁居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即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遂为琅琊王氏定居临沂始迁祖。

 

      而王离次子王威进入西汉后,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被征聘官扬州刺史,其九世孙王霸字儒仲,为汉代著名经学家,便于琅琊皋虞迁居晋阳即今属山西省太原市隐居,由此,威公便为太原王氏开基始祖。

 

    在此之前,诸如周灵王太子姬晋即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共同开基立姓始祖王子晋及其子王宗敬,所居之地只能称籍贯而还不是郡望,其历史籍贯先后居住洛阳和由此不断向外地迁徏,使籍贯变迁,即便是迁居过籍贯至后来所属太原郡的平阳,也只是籍贯的变迁,如同王子晋的九世孙即王宗敬的八世孙王错在东周先仕魏国后奔韩国,王子晋的十六世孙王翦是王错的七世孙,其籍贯于父祖辈迁居频阳东乡,而还都不能称诸如大梁王氏、新郑王氏、开封王氏,也不能称太原王氏,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汉代著名历史学家司史迁在《史记》中称王翦为“频阳东乡人”。

 

      因此,依据王子晋后裔随历史籍贯的变迁,到秦末汉初即王翦之孙、王贲之子王离的时代,由王离长子王元与次子王威,兄弟二人以秦国贵族即功臣宿将后裔的身份为躲避战乱,保护家族,便由频阳东乡迁居琅琊皋虞。

 

    对此,宋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欧阳修、宋祁撰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先记述琅琊王氏衍变过程和发展源流说:“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八世孙错,为魏将军。生贲,为中大夫。贲生渝,为上将军。渝生息,为司寇。息生恢,封伊阳君。生元,元生颐,皆以中大夫召,不就。生翦,秦大将军。生贲,字典,武陵侯。生离,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徏临沂。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大夫,始家皋虞,后徒临沂都乡南仁里。”这是琅琊王氏的衍变过程和发展源流。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