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研究整理当时各家拳法,创造太极拳的是明末的陈王廷。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
陈王廷系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第九世孙。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即今晋城)东土河村,后迁山西洪洞县。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又被迫迁至怀庆府一带。他和其他移民一道,清除了腐尸烂骨,割去了荆棘野草,筑土为墙,结草为舍,住了下来。因陈卜为人忠厚,又略精拳械,深为邻近乡民敬重,故将其新立的新村,呼为“陈卜庄”(即今温县北冷乡的陈卜庄)。过了两年,陈卜因嫌这一带地势低洼,土地盐碱,又将全家迁到清风岭上的常阳村。时间长了,陈氏人丁繁衍,又以家传武术出名,村中又有一条南北向大沟,所以常阳村便逐渐易名为陈家沟。
陈家拳械武术传至陈王廷时,得到了发扬光大。陈王廷祖父和父亲均为明朝下级官吏。其弟兄四人,他排行老二。他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不但深得家传武功的精髓,于武功一项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涉猎经史子集,学识渊博,以致被誉为“文事武略,皆卓越于时”。年轻时,曾走镖于山东一带,扫荡群匪,声播齐鲁,匪寇闻名丧胆。因他生得面红庄重,蓄有美髯,骑红色战马,惯使春秋大刀,江湖同道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他“二关公。可惜生不逢时,明朝末年,仅为武庠生,被县擢为乡兵守备。崇祯年间,有一次应试考武举,因武艺超群,箭法精湛,一马三箭,三马九箭,射了个凤夺巢(即第二箭从靶心挤出第一箭,第三箭又挤出第二箭,像鸟儿争巢一样),赢得了满场喝彩,但是,因为擂鼓报靶的鼓吏受人贿赂,却只擂了三通鼓(意即九箭只中三箭)。主考官闻鼓声,即以中三箭论之。于是,陈王廷大怒,驰马掣剑,劈死鼓吏,逃出了校场。”
当时政治昏暗,民不聊生,官逼民反,义旗遍地。陈王廷的朋友武举李际遇也乘势举义旗于登封嵩山御砦。陈王廷逃出校场后,便投奔李际遇。路上,遇见李际遇部将蒋发,蒋疑陈为明朝官吏,与陈王廷在山路上打了起来。几个回合,蒋败走,健步如飞,陈王廷放马追赶不上,为之惊叹。后来陈王廷在御砦居住期间,反同蒋成为好友。再后,李际遇事败遇害,蒋发隐姓埋名,流落江湖,便找陈王廷隐藏在陈家沟。为掩人耳目,陈与蒋名为主仆,实为挚友。陈家上下皆唤蒋发为蒋把式(温县一带旧称长、短工为把式)。由于蒋发武艺高强,故江湖上以“飞毛腿著称。据《陈氏太极拳名家列传》记载:“一次,公(即陈王廷)命备马出猎黄河滩,有一兔起者,蒋追未及百步获之。”平日,陈、蒋二人忙时耕田收获,闲时切磋武艺,相得益彰。后来,蒋发客死陈家沟,陈将其埋于陈家沟北地小五叉口杨海洼,墓前立有石碑(惜乎1958年“大跃进”时失去)。原存于陈氏宗祠的陈王廷生前画像,身后持大刀者即蒋发,惜乎原物于“文革”中遗失,现仅存于陈子明所著《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一书中。”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