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9-11浅谈族谱编修的想法

来源:华夏谱志联盟

  族谱编修,已经成为一种咸鱼翻身的时尚,在没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之前,一言以蔽之曰好或不好,都不是正确的态度。

 

  以我所见,现在各地各姓之编修族谱,无非是为了彰显祖宗的光荣、宗族的繁盛,保留一点有关族史、族事的集体记忆,显示一点族人族贤的事功与贡献,大家分享若干尽孝与敦族的家风声誉,也用以教育勉励后代,报本立功,没有什么消极的因素,所以大可不必如同过去,当其为洪水猛兽。

 

  不过也应该“话说回来”。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往往不太容易“无缝对接”。以我寓目的近年所修的族谱而言,从某个角度来说,过得去的也有,但是,不能让人满意的仍多。说“过得去”,是指从体例到内容,都能传承族谱这一体裁的法则,有其文献的价值意义。而“不能让人满意”,则主要表现于创新、发展的方面较少,时代气息不浓。至于文字表达的不专业,则更为普遍。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包括各种应用文在内,任何形式文字的撰编,都不能脱离所处时期的社会风尚,否则就缺乏作为文字精神、灵魂的时代特色。而缺乏时代特色的文字,仿如空中楼阁,不管有多优美,因为不接地气,所以也就很难产生一种亲和力。而隔阂感的产生,文字的影响力、吸引力乃至使用价值,也就打了折扣。

 

  以传统方法编修的族谱,无非就是收集组合了族源、昭穆、世系、祭祀、祠墓这些方面的材料,以显示族史悠久、族众庞大、族事显赫而已。而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其发展过程的得失成败,其人物成长的酸甜苦辣,其迁徙安定的来龙去脉,所有带规律的东西,才是最为迫切传示后人的内容,才是编修族谱最重要、管用的效益。但是这些,却不是传统族谱体例与框架所能容纳与承受。然而偏偏这些又直接关系族谱的质量与价值而不可或缺。

 

  于是,从现代科学研究的要求来看,现代编修的族谱,在传承旧谱某些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的同时,更应该借用其他历史著述、社会著述、地情著述的相关元素,以供清晰展示宗族发展的脉络,揭示宗族兴衰的经验与教训。这就是说,新修族谱,在传统内容之上,还可借用事纪、经济、文化、人物等的正史、地方志等载体,以有利于对宗族族情进行全方位、有深度的记录与剖析,提高其资料价值与教化价值,使族谱从过去的以登载世系为主,走向更立体、更丰富、更鲜活、更实用的旅程,从而发挥更高效应与效益的社会意义。

 

  过去几年,《玉浦黄氏族谱》编修的时候,在上述方法上作了不少的尝试,也有比较受到认可的成果。作为该谱的审订者,我也从中得到一些新的教益。近日又有朋友以《族谱编修范式》书稿来征求意见,于是让我觉得在当前有些“热”的修谱活动中,作些新探索的讨论与实践,委实不无必要,于是写下这篇短文,就算作为倡导吧。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