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9-19墨江氏为修族谱赴发祥地寻根

来源:华夏谱志联盟

    在即墨流传着“一门三进士”的佳话,而这三进士正是出自即墨江氏一族的祖孙三代。据《即墨江氏族谱》记载,即墨江氏本姓嬴,后改姓江,为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元末迁居即墨东关成为当地望族。《即墨江氏族谱》自明朝万历年间始创,于 2009年开始第六次续修工作,耗时三年于今年7月完成,新修族谱目前入谱人数达55千余,创造了岛城谱牒领域的多个之最——参加修谱工作人员最多、登记入谱人数最多、入谱内容最多、族人分布地域最广……

 

  即墨江氏为颛顼后代

 

    “其实江氏本姓嬴,远祖为五帝之一的颛顼。”江世清是发起此次即墨江氏族谱续修的倡议人,他告诉记者:“江氏的家族起源,从有文字记载的济阳江氏算起,至今已有2600多年。”

 

    江世清告诉记者,大约在2000多年前,据史料记载,颛顼号高阳氏,为黄帝后裔古代部族首领,颛顼的玄孙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为嬴姓,伯益后人被分封于江陵称为江国,后世子孙遂以江为姓氏。“几经迁转,大约在元朝末年,江氏后人江荣由临淄迁居即墨东关,他也被后来历代《即墨江氏族谱》尊为即墨江氏一世祖。”江世清说,即墨江氏经700多年的繁衍生息成为“崂海望族”,目前人数约为3万人,主要分布于青岛、即墨、李沧、城阳、崂山的70多个村庄,此外在东三省也有一些即墨江氏聚集区。

 

  400余年6次续修族谱

 

    江世清说,江氏族谱从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创修,由江氏六世祖江一带首倡,后又于清朝康熙、嘉庆、道光、光绪、民国五年(1935)五次续修。在即墨市文化路江氏族谱续修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其中嘉庆版、光绪版、民国版三部江氏族谱,这三部族谱的纸张页面都已经发黄,封皮也有些破损,但里面的内容很完整并没有缺失,字迹也十分清晰。“这些族谱的纸张都很薄,能历经一两百年流传下来实属不易,现在是我们家族的传家宝。”

 

    “族谱越久越难修,一般认为30年至60(即两三代人)应该续修一次族谱。”江世清说,他们是第六次续修族谱,从20093月开始专门成立了族谱续修编纂委员会,联系上50多个村庄,号召江氏族人有钱的出钱的,有力的出力,直到今年7月份才最终完成族谱续修,耗时三年多。

 

  专门赴江姓发祥地寻根

 

    “目前族谱在谱人数已经达到55千余人,此次新入谱的人口有3.4万人,比民国版增加了1.5倍左右。”江世清说,新修《即墨江氏族谱》共分为四个部分:卷首篇、族谱氏系图、正文、附录篇,分为124600多页。

 

    据介绍,新族谱有三大亮点:一是排版格式由竖排改为横排,增加人员、增加内容、减少了版面,可以降低纸张成本20%,二是新增加了入谱内容,如族徽、祖先画像、古江国都城遗址、老族谱照片,编委会全体合影、族人题词和即墨江氏族人居住分布图,还增加了出生年月、学历、职业 、职务等内容;三是续修族谱的参与人数达到320多人,其中有80%以上的人员是义务劳动,其他人员也是由所在村、社区为其支付报酬,减少了续修族谱的成本。

 

    江世清还说,此外他们还专门派人到江姓的发祥地——古江国都城遗址正阳去寻根,发现江国都城遗址已被河南省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闯关东后人族谱中找到“家”

 

    “续修族谱除了让族人找到自己的祖宗辈分外,最大的功绩就是让失散在外的族人通过族谱寻到根。”今年82岁的江崇广是即墨江家西流村族谱续修小组的组长,他告诉记者,江家西流村1800余人,90%以上为江姓,是名副其实的江姓“父子村”,因此外出的江氏族人很多都专门来这里寻根问祖,他之前就借修族谱的机会帮闯关东的江氏族人后代在即墨找到了根。

 

    20095月,80多岁的江敦忠找到江家西流村,说自己是即墨江氏的后代,当年祖辈是清朝闯关东到达东北的,现在籍贯是大连市庄稼老屯村,让江崇广帮他在即墨寻根。江崇广经过翻阅族谱发现,庄家老屯村的江氏先祖是即墨江氏二支江一派派下的十三氏江锦绯,于1801年以后从即墨东九夼村只身一人来到大连,之后在大连繁衍生息,“江敦忠此次终于进入族谱很是激动,一直说‘失散200年,终于找到根了’。”江崇广说,此后,江敦忠就主动担负起东北地区诸多族人的联系人,将他们编印的支谱送给即墨。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