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9-27基于姓氏差异的中英民族文化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 作者:郑猛 郑惠卿

1. 引言

 

    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维系血亲、区分族别的重要依据。同时,姓氏还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历史、宗教、伦理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信息。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之间的接触始于互通姓名,那么对不同文化的姓氏,人们会有怎样的联想和反应?中英姓氏的差异又反映出两个民族的哪些不同特征呢?

 

2. 中英姓氏的起源及发展演变过程

 

    中华姓氏产生之初只有姓,氏是后来才出现的。秦汉以前,姓和氏代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与先民的图腾(totem)崇拜有关。图腾一词系北美印地安人的土语,通常是指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其实际意义,摩尔根认为“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1。汉代史学家班固等编撰《白虎通义·姓名篇》中记载“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意指先民的姓不仅仅是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标志,还是确定婚姻嫁娶、识别血缘亲疏远近的依据。氏则最早出现在父系氏族社会,是姓的分支和发展,也是古代贵族宗族称号的标志。换言之,只有贵族才拥有氏的权力。姓与氏具有不同的社会职能——“姓别婚姻、氏别贵贱”。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度的兴起,姓与氏的差异逐渐变小。秦汉时期的姓氏合二为一是中华姓氏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姓氏不再有别,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人人都拥有姓氏权利。

 

    如果说中华姓氏萌芽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发展于夏商周的分封制度,那么秦汉时的姓氏合一则奠定了中华姓氏体系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中华姓氏若从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算起,迄今约有近万年的历史。相比之下,英语姓氏的历史则较短。在英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只有名,没有姓。直到1066 年诺曼人(Normans)占领英国后,贵族阶级才开始使用姓。他们用自己宅邸的名称来称呼一家之长,并把它传给子孙后代,这就是英国最早的姓氏。英语姓氏的使用首先出现在贵族集中的伦敦和其他发达城市。直到15 世纪,英王爱德华五世1 摩尔根. 古代社会[M](上册). 商务印书馆,1981162。(Edward .)颁布法令,要求爱尔兰人要有姓以便管理。至此,英国的贵族有姓,平民也有了姓。

 

3. 中英姓氏特征的差异及蕴涵的民族文化

3.1 中英姓氏构成差异

 

    英语姓氏中没有姓、氏之分,即姓和氏表达的是同一概念。直到 11 世纪,贵族阶级才开始使用姓,而姓氏的普及是在15 世纪。

 

    中华姓氏产生之初就有姓、氏之分,据现存的最早谈及姓、氏区别的文献《左传·隐公八年》记载,众仲对隐公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根据众仲的说法,“因生以赐姓”就是根据一个人的生命来源来确定其姓。因此,“姓”是指人的自然血缘归属的标志,而“胙之土而命之氏”,则是指根据所受封的土地来获得氏,可见,“氏”是家族社会政治地位的体现。

 

    中英姓氏构成的差异反映了两国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和思想观念。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和宗族观念根深蒂固,人们习惯于把家庭和家族放在比个人更重要的位置上,而家族的社会地位更是受到人们的推崇。但英国从封建制度确立到解体只经历了短短的三、四百年,并未形成以家庭为社会细胞的宗族关系。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崇尚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从17 世纪中叶被霍布斯等人提出至今已深入人心。家庭和家族背景与个人相比,人们更看重个人的奋斗、业绩和自我实现,而不是家族的血缘传承。因此,为什么英语姓氏中没有姓、氏之分,而中华姓氏拥有姓、氏之别这一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2 中英姓氏来源差异

3.2.1 源于父名及祖先绰号或个人身体特征的姓氏

 

    父亲的教名及祖先绰号或个人身体特征是英语姓氏的两大主要来源。在父名前或后加上前缀或后缀,意指“? .之子”。其中,苏格兰人加前缀Mac-,英格兰人加后缀-son,爱尔兰人加前缀O-,如:MacArthur,WilsonOKelly 等。由祖先的绰号及个人身体特征构成的姓有:Kennedy(意即带着头盔或头型难看),Valentine(意指身材魁梧、健康),Owen(出身高贵或贵族出身)等(高永晨,2003p. 37)。中华姓氏中源自祖先绰号及个人特征的姓氏不存在,而只有少数姓氏来自先人的谥号或封号,如:桓、庄、穆等。这与中国传统姓名文化中“避讳学”的“家讳”有关,即作为小辈,在***常言行或行文用词时应该绝对回避父母、祖先的名字,否则将视为对其祖先的不敬,而沿用先人的谥号、封号作为姓氏则另当别论,因为谥号通常是指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的人死后,由国家给予的特殊称号。

 

    英语姓氏有不少源于父名或祖先的绰号,究其原因,主要是由英国人崇尚平等的价值观所决定的。在他们看来,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就家庭而言,子女与父母甚至祖父母的关系是平等而非服从,因此以父名或祖先的绰号为姓非但不是对祖先的不敬,反而是出于对长辈智慧、才能、天赋、长相等的崇拜,进而体现出子孙后代对前辈的无限敬意。

 

3.2.2 源于宗教的姓氏

 

    基督教和《圣经》对英语姓氏有着重要影响。英语中有许多姓是由《圣经》中的人物名和基督教中的圣徒名演变而成的。如:AdamsLawrenceMartin,这与中世纪的英国广大劳动者倍受战争、疾病、劳役之苦,渴望人身安全、祈求神灵庇护有关。

 

    中华姓氏没有受到道教、佛教的影响,是因为中华姓氏体系的建立早于宗教的出现(李忠华,2001p. 40)。虽然中国人的名字或多或少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例如:两晋南北朝时人名中盛行“之”字(“之”字是道教中用于道徒名字的暗记),而“文殊”、“普贤”、“菩提”等佛教人名或术语也成了南北朝命名的另一大特色。

3.2.3 源于帝王赐封的姓氏

 

    中华姓氏有来自皇帝的赐姓,而英语姓氏则无。

 

    中国历代封建帝王出于褒奖、恩赐、笼络等目的,对有功之臣赐予“国姓”。唐代皇族姓李,唐朝确立后,许多追随李氏家族打天下的有功之臣都得以赐姓“李”,如:燕郡王罗艺、吴王杜伏威以及胡大恩等(刘宗迪,2000p. 59)。

 

    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三纲五常”,讲究长幼、尊卑等级的宗族社会,长对幼、尊对卑有着无限的权力和绝对的权威。在封建社会,皇帝掌握着任何人的生杀大权。若能得到皇帝赐姓,那无疑是得到了最高的精神奖赏。但在一个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英国,任何正常的成年人都应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和选择权,国家和政府不能支配个人。这就是中华姓氏有帝王赐姓而英语姓氏没有的原因所在。

 

3.3 中英姓氏寓意差异

 

    英语姓氏在形成过程中曾受到中世纪社会文化、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例如,有些姓氏反映了诚实、勇敢、坚韧的品质:TrumanLautey Bold。而另一些受到封建“骑士精神”影响表现出忠君、不屈不挠精神的姓氏有:HardyVenture Ventre

 

    中华姓氏本身没有以上寓意,但在宗法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姓氏具有很强的门第观念。也就是说,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些姓氏代表了其他姓氏所没有的高贵地位。例如,东晋时,王、谢、袁、萧为四大豪门,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据《隋唐嘉话》记载,唐中叶,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清河博陵二崔,“持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这四大姓氏的尊贵可见一斑(何晓明,1999p. 21)。另外,当朝皇族的姓贵为“国姓”,乃天下第一姓。

 

3.4 中英女性姓氏变迁差异

 

    在英国,贵族社会倡导的“女性有闲论”(Female Leisure Theory),认为妇女不必工作,她们通过婚姻附属于男子,并依靠丈夫的成就建立自己的社会形象。因此,与男子相比,妇女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更多的是由其婚姻状况所决定。女子一旦结婚,对其称呼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例如:Sally Larkins JackCumings 结婚后就成为Sally Cumings,也可称为Mrs. Jack Cumings。随着20 世纪女权运动的不断深入,许多已婚妇女选择保留自己的姓名,不改随夫姓。

 

    女子姓氏称谓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历史演变。唐宋之前,重男轻女的现象还不十分严重,如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就有“后汉张霸妻司马敬司”、“朱叔贤妻张昭仪”等记载。但唐宋以后,重男轻女思想***渐猖獗,至明清两代尤甚,民国时期也一样,女子地位十分低下。出嫁之后,就在丈夫的姓与自己的姓后加一“氏”字,成为名字,如张三妹嫁给姓王的就叫王张氏。更有甚者,连姓也省略了,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曹雪芹笔下的“周瑞家的”。“妻从夫姓”习俗的形成与封建家族制度和“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伦理观念是相辅相存的。随着家族制度的彻底瓦解,“妻冠夫姓”的习俗已成为历史。

 

4、结语

 

    姓氏的民族特征,是姓名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通过对中英姓氏差异的对比研究不难看出,两国在社会发展进程、文化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方面有着巨大差异。了解了这些差异对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减少交际障碍,保证交际顺畅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Hanks, Patrick & Flavia Hodges. 1990. Oxford dictionary of first name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uessel, Frank. H. 1992. The study of names: A guide to the principles and topics. Greenwood Press.

 

    高永晨,任瑞. 中英姓氏差异中的文化蕴涵[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

 

    Feb. 2009, Volume 7, No.2 (Serial No.65)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ISSN1539-8080, USA

 

    本文是浙江省教育厅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070029)。

 

    郑猛(1967-),女,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学、跨文化交际。

 

    郑惠卿(1963-),女,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跨文化交际。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