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12-26嵇康后人 如今姓“及刂”

来源: 亳州晚报 作者:曾莹莹
 

    在中国,姓氏是一种家族称号,形成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的基本单元,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可以说,一个姓氏,一个社会,一种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姓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除了“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些常见姓氏以外,还有一些姓氏则是我们不常见到的,即所谓的稀有姓氏。

    有人说,拥有一个稀有姓氏是件快乐的事,别人可能因此深深地记住你;也有人说,拥有一个生僻姓氏又很烦恼,不定什么时候就闹笑话了。不过,这一切都没有谁对谁错,祖先将它赐予我们,这就是最幸运的事。本报今日推出系列报道“寻找亳州稀有姓氏”,带你探寻我市稀有姓氏的历史渊源和那些美丽的传说故事。

嵇康后人 如今姓“及刂"

    “及刂”,读“ji,字典上查不到,电脑上打不出,但在涡阳却有800多人姓“及刂”,传说他们是嵇康后人,改姓“及刂”是为了避难。“及刂”的意思是:及时跑,不然会被杀头。

    只要能手写的证件,  永康都将姓氏写为及刂

    及刂永康的身份证和工作证,姓氏不同

    在涡阳县有一个特殊的姓氏,及刂姓,因为新华字典等各类字典中均找不到这个字,官方的不认可让这个家族很无奈,很多人为了生活方便不得不更改姓氏。有人说,他们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后代,但他们对这些民间传说并不感兴趣,最大的愿望是身份证上可以登记自己的本姓。

及刂字罕见  村民被迫更改姓氏

    58岁的及刂永康是一名中学教师,涡阳县西阳镇瓦房东集村村民。他告诉记者,涡阳县及刂姓约有800多人,西阳镇瓦房村的东及村和西及村,以及该镇王庙村的小及庄的及刂姓人最多,约有400多人,另外高炉镇也有一些及刂姓人。

 

    永康说,全国有很多“及”姓人,但据他了解,“及刂”姓仅涡阳有,因各大字典中均找不到此字,电脑中也打不出来,所以在入户口时,村民们不得不将“及刂”字用 “及”字代替,又因曾有外地人将及刂姓打工者的姓氏误读成“剧”,而我国确有“剧”这个姓,也有村民将自己的姓氏改成“剧”的。

    很多原以“及刂”字命名的村庄,现在也都写成了“及”。

    “只要能手写的,我都会写成及刂,必须用电脑打出来的,都写成‘及’了。”   永康拿出自己的身份证、户口簿、职称证书等,展示给记者看。

民间传说  及刂姓人因避难来此

    对于及刂姓的来源,祖根在何处,村民们谁也说不清楚,只有一个简单的民间说法,代代相传。

“传说我们的祖先是在朝中做大官的,后来得罪了奸臣逆贼,惹来灭门之祸,后辈们为逃避追杀,就躲到了涡阳,改名换姓安定了下来。”及刂永康的父亲,84岁的及刂金岭老人说,对于及刂这个姓的解释,有一个说法,就是告诉大家及时跑,再不跑刀就架脖子上了,就要被杀头了。

    及刂金岭还记得解放前,在距离村子三四里路的范蠡村有一大祖坟,这个坟地势很高,面积有两间房子那么大,附近两个村庄的及刂姓人每年都去祖坟祭祀。解放后,坟被平了,还有人在坟地里挖出了古时官员帽子上的“顶子”。

    “有人见过,可我没见过,后来听说是被贼偷走了。”   金岭说。

有人猜测  及刂姓人为嵇康后裔

    涡阳老子文化办、历史人文研究员石芳霞认为,涡阳及刂姓人可能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后代。

    石芳霞说,她在考证嵇康故里在涡阳嵇山时,据许多村民相传,此村以前有姓氏100多个,目前有姓氏67个,唯独没有嵇康之嵇姓。究其原因,大致两种说法。一说,嵇康之嵇姓族人大部分背井离乡,投奔亲友,有的归隐朝中,有的不知去向。一说, 嵇康之嵇姓族人少部分更名换姓,躬耕田园,至今仍守护在嵇康故里郭黄楼村。

    石弓镇郭黄楼村村民黄明贤说,他也曾听过一个传说,就是嵇康后裔为躲避追杀,一部分迁走了,一部分人则更改了姓氏,有的改为“姬”,就生活在本村,有的则改为“及刂”,南迁涡河沿岸。

村民盼望 及刂字入册国家字典

    及刂姓人是不是嵇康后裔,还有待历史考证,村民们对此也并不太感兴趣,他们在意的是,自己的本姓,是否还能继续延续下去。

    “户口簿、身份证上不是自己的本姓,让我们很难过,可能再过几十年,后辈们就慢慢忘记自己的本姓了。”及刂永康说。

因电脑中打不出此字,这个罕见的姓氏给   姓人带来了很多麻烦。

    “评职称没法评,其他人只要条件符合就能评上,我就要几经周折。档案上手写的姓氏跟户口簿、身份证的姓还不一致。”  及刂永康说。

    涡阳县高炉镇陆杨村及庄村民  如详的儿子,1995年考大学时,志愿填写及刂姓,而录取通知书却被误打成了“剧”姓,从此,儿子便姓了“剧”,自己身份证上却是“及”。

    及刂如详说,他们村里有位叫金文献的医生,多年前,为了圆村里及刂姓老革命军人们回归本姓的愿望,曾给时任国家文化部部长写过一封信,但没有回音。

    “姓是祖先留下来的,为啥就不能认可呢?我们现在不能光明正大的用自己的本姓,总觉得对不起祖先,做梦都想把我们的姓氏列入国家的字典。” 84岁的及刂金岭老人说。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