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记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撑力量,在最艰难、困难的时候,让每个人知道背后有许多祖先支持,并因此不断激励自己。”21日上午,知名学者钱文忠应腾讯书院之邀,在北京首都图书馆为读者讲解中华姓氏文化。在提及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记忆时,他表达了以上观点。他同时表示,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我们正在逐渐失去这些传统文化,应当马上采取措施抢救,不然也许再过几年,连抢救的机会都会错失。
筹备百家姓是想助力普及传统文化
现年47岁的钱文忠是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弟子,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解“三字经”、“弟子规”等节目为公众熟知。提及为何在《百家讲坛》讲解“百家姓”,钱文忠表示,这并非偶然决定,而是百家讲坛栏目整体计划的一部分,也是他个人计划的一部分。
据钱文忠介绍,传统文化繁衍之根的大家族的失去造成姓氏传统淡化,因为家谱被毁,很多历史开始变得不明晰,中国的姓氏因而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认识到这个问题,钱文忠便想从最基本的角度去做这种传统文化普及,开始筹备百家姓。
钱文忠认为,现在国内大众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大家都生活在中国土地上,讲中文,这样自己就是中国人。在钱文忠眼里,情况并非如此,是不是中国人,除国
籍外还要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我们家亲戚好几代生在美国,连中文都不会讲。我们中国人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不会断。这样的认识并非准
确。”
在钱文忠看来,有关姓氏的传统文化,已经丢失了太多。他质疑,今天的中国人到底有多少传统文化?“现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不知
道自己曾祖父或者高祖父的名字,按照中国传统中这是最亲的人。这样还有什么传统文化可言?”钱文忠认为,这种现象意味着传统文化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安
全。
早先子女不应知道母亲的名字
此前曾有网友反映,他们渴求了解百家姓并非想了解知识,而是希望通过对历史深处的回望追溯祖先的来源。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体现一种寻根意识。钱文忠表示,他讲“百家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呼吁抢救传统文化。
钱文忠介绍,子女知道母亲的名字,这在过去不符合传统。“按照传统来讲,母亲的名字只有外公外婆以及子女的父亲知道。结婚交换喜帖,此时公公婆婆会知
道。子女要母亲百年以后,为给她写碑传才可得知。经过一百多年对传统的遗忘、毁灭,我们还有多少传统?现在人们对姓氏与家族的概念并不明晰,孩子只知道叫
叔叔阿姨。”
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钱文忠介绍有如下几个。他说,过去家族修谱一般是六十年或者三十年一修。中国绝大多数姓氏的谱在
清朝晚期修过一次,后来时值战乱,机会错失。因此很多人姓氏的家族记忆,停留在清朝晚期。五十年代开始户籍登记制度,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相似姓氏的混
乱。钱文忠举例,比如姓氏“傅”和“付”、“肖”与“萧”都本来毫无关系,历史上“肖”是小姓氏,但由于户籍登记的失误,现在比“萧”要多。
“此后繁简字改革,改掉一批姓氏,比如于和余、於,本没有关系,后来被并到一起。现在还流行把父母姓氏合并成复姓,这样都造成了姓氏的迅速紊乱。”钱文忠称,这种现象的这背后就是家族记忆、传统与文化的紊乱和丧失。
“连家族历史都不清楚,怎么能指望记住民族的历史?”钱文忠直言。
家族记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撑力量
在钱文忠看来,现在中国人对“传统”可称“既熟悉又陌生”。比如百家姓,很多人都知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接下来的内容却无法背出来。钱文忠以自己为
例,表示他出生在六十年代,对自己的家族尚有部分了解,而关于家族更久远的记忆,如果他的长辈没有跟他说,他将无法告诉自己的子女,这就造成了家族历史的
断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钱文忠曾在德国留学,就读于汉堡大学。那个时候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经常需要去当地的中文餐馆打工。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他发现餐馆老板以浙江青田人居多,他们对自家姓氏的记忆令人震惊。这些人甚至家里仍供有祖先牌位,牢牢存留下老家青田山区的家族记忆,远渡重洋带至德国。
钱文忠慨言,在很多时候,家族记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撑力量,在最艰难、困难的时候,可感知背后有许多祖先支持你,并因此不断激励自己。“海外华侨
离祖国越远,把家族记忆看得越重。包括在马来西亚,特别是马六甲,对家族记忆的坚守很厉害。而我们身在国内,却逐渐失去这一切的记忆,和远在国外的游子没
有多大区别。如果现在还不去抢救自己的家族记忆和姓氏文化,没有几年,也许连抢救的机会都会失去。”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